理大研發高精度地下管道檢測技術 助力城市風險預警

理大研發高精度地下管道檢測技術 助力城市風險預警

Table Of Contents

香港的地下管網密度位居全球之冠,如何有效檢測和維護這些隱藏在地下的「城市血管」(指城市地下管網系統),成為城市管理的一大挑戰。近期,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了一套高精度地下管道檢測系統,結合多通道及車載式探地雷達探地雷達,這項技術可進行高效的地下掃描)與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不僅能準確定位水管滲漏及空洞源頭,更可提前預警潛在的城市風險。

渠務署為了減低水浸為民生帶來的不便及社會的經濟損失,整體計劃研究雨水排放隧道方案圖,優化城市管理。
渠務署為了減低水浸為民生帶來的不便及社會的經濟損失,整體計劃研究雨水排放隧道方案圖,優化城市管理。

這項技術的創新正值全球各地頻繁發生因地下設施老化導致事故的時期。例如,日本東京早前因供水管道爆裂導致大規模停水事件,再次提醒各界關注城市管網的老化問題。理大的創新方案為這一全球性難題提供了解決思路,並展示了科技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價值。

探地雷達結合噪音分析 提升檢測精準度

由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副系主任(教學)及教授賴緯樂教授領導的團隊,利用多通道及車載式探地雷達進行大範圍掃瞄,生成地下影像,並分析土壤中管道滲漏的特徵。賴教授表示:「傳統探地雷達技術多靠主觀判斷,而我們的研究則將其轉化為具備客觀標準的測量診斷工具。」這套技術能量化滲漏程度(即精確量測漏水量),從而迅速鎖定問題所在。

此外,研究團隊還開發了噪音辨識技術,通過分析滲漏點產生的特定聲波模式,進一步提升定位精準度。過去,業界通常使用地面麥克風等工具收集聲音數據,但環境雜音往往干擾結果。賴教授的團隊正在嘗試結合配備聲波傳感器的機械人,深入地下管道收集數據,以實現更高精準度的檢測。

智能機械人助力未來應用

賴教授的研究獲得多方支持,其中包括與水務署合作成立的「地下水管測漏中心(Q-Leak)」。雙方近期更與深圳市博銘維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備忘錄,共同研發智能水管檢測機械人([博銘維],股票代碼:BMET,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這些機械人可在複雜的地下環境中自主運行,進一步提升檢測效率。

研究團隊還建立了涵蓋大量探地雷達影像和噪音數據的數據庫,並利用人工智能模型進行快速比對和分析。賴教授指出:「我們希望未來能處理更大規模的數據(例如,從更多區域收集的探地雷達影像和噪音數據),並將這項技術應用到其他地區,助更多城市應對地下設施老化的挑戰。」

助力政府目標 實現智慧管理

根據水務署的計劃,政府希望在2030年底前將水管滲漏率從目前的13.4%降至10%以下。同時,路政署報告顯示,2021年至2023年間共有52宗道路沉降事件(根據路政署報告),其中不少是由地下管道爆裂引發的。賴教授的研究不僅有助降低這些風險,還為制定基於數據的風險管理策略提供了科學依據。

隨著城市化不斷推進,如何確保地下設施安全運作已成全球關注的議題。理大的這項技術為香港乃至其他城市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案例,展示了科技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價值。

手提超聲波掃瞄熱賣  走入社區加速診斷

手提超聲波掃瞄熱賣 走入社區加速診斷

[caption id=“attachment_16267” align=“aligncenter” width=“230”] …

了解更多
物聯網產品安全不容小覷

物聯網產品安全不容小覷

[caption id=“attachment_14160” align=“aligncenter” width=“840”] …

了解更多
數據中心擴展版圖  應對解決數據引力

數據中心擴展版圖 應對解決數據引力

**[數碼轉型] [數據中心][數據引力]** **[Digital Realty] [HKG11]** [caption id="attachment_12601" …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