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創新藥物研發與監管體系加速發展
Table Of Contents
中國創新藥物研發與監管體系加速發展,全球競爭格局生變 上月,上海澤德曼醫藥科技宣佈新藥「澤立美」乳膏零售價格由人民幣980元/支調整為360元/支,降幅達63%,引起醫藥業動。同款藥物「本維莫德」乳膏(Vtama)在美國的售價約為每支1400美元。 此項專為2歲及以上兒童和成人輕中度特應性皮炎設計的外用藥——澤立美®(超級本維莫德乳膏),被外界稱為「神藥」。所謂「特應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濕疹)是常見慢性皮膚病,病癥多樣,不少患者是兒童,出現皮膚乾癢和可能起皮疹。皮膚狀況時好時壞,抓撓皮膚導致紅腫、受傷和不適。以往最有效治療是類固醇激素,但副作用太多,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如普特皮(Protopic) 和醫立妥(Elidel),則是非類固醇藥物,生物制醫手段則是天文數字,取價數萬美元,不少父母寧願轉求中醫。 「澤立美」乳膏(「本維莫德」)靶點不同於常見類固醇或鈣調磷酸酶抑制劑,研發「澤立美」乳膏是中國科學家陳庚輝,2024年底獲通過中國國家藥監局(NMPA)優先審評快速上市,領先於美國上市,療效和安全性獲得認可。澤立美乳膏美國授權幾次轉手,亦在20天後獲美國FDA的批准,在美國以歐加農藥廠以Vtama乳膏名稱發集,美國售價1400美元。如今售價相差足有三十倍,相信不少美國人可能專程買回國使用。 中國新藥研發速度不斷加快,7月22日的《Nature》(Nature)報導,據中國國家藥監局(NMPA)2023年數據,中國創新藥物臨床試驗申請(IND)數量相比2019年增長了超過35%,總計達到2298項。當中有1918項獲得批准,批準率超過77.62%。這項數據反映中國在藥物創新領域的快速崛起,同時也反映其在國際藥物研發合作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中國在2023年完成了逾4000項新藥臨床試驗註冊,標誌著其在全球藥物試驗中的參與度顯著提升。與美國和歐洲相比,中國的創新藥物研發不僅聚焦在抗癌、基因治療等前沿領域,更通過政策創新與國際標準接軌,逐步縮小與發達市場的差距。

國際化與本地化雙軌並行
中國藥物監管體系的現代化轉型始於1998年成立的國務院藥品監督管理局(SDA),並在2018年升級為NMPA。近年來,NMPA積極推動「創新藥物審評分類系統」,將化學藥物分為五類、預防或治療生物製劑分為三類、中藥分為四類,其中第一類代表創新藥物。此舉有助提升審批效率,同時為本土企業創造國際市場接軌的機會。例如,近年獲批的Benvitimod Cream(全球近20年首款治療銀屑病的外用創新藥)和Tafelocimab(首個由本土開發的PCSK9抑制劑,一種用於降低膽固醇的單克隆抗體)均展現中國在藥物創新領域的突破。
臨床試驗效率提升,國際合作深化
不僅如此,中國臨床試驗的進展亦不容忽視。2023年,NMPA批准的創新藥物IND申請中,生物製劑(例如CAR-T細胞治療,一種透過基因改造患者T細胞以攻擊癌細胞的免疫療法)佔比高達82.64%,而中藥IND申請批准率亦達68.42%。這與美國FDA和歐洲EMA的高效審批機制形成呼應,例如FDA的「突破性療法設計」(Breakthrough Therapy Designation)和EMA的「優先藥物審評」(Priority Review)等,均加速了創新藥物的市場准入。然而,與美國相比,中國在臨床試驗多中心研究的國際參與度尚待提升,如Sintilimab(PD-1抑制劑)雖在中國獲批,但因試驗數據僅來自本土,最終遭FDA拒絕。
國際化合作為創新藥物開闢新途徑
中國藥物研發企業正積極拓展海外市場,通過國際合作與數據標準化,逐步獲得全球認可。例如,2023年獲得FDA批准的Toripalimab(治療鼻咽癌),以及2024年在歐洲獲得批准的Sugemalimab(治療非小細胞肺癌)。這些成功案例凸顯中國在國際化合作與數據標準化方面的努力,同時亦反映全球藥物審批機構對中國創新藥物的關注度提升。
未來挑戰與機遇
儘管中國在創新藥物研發方面取得顯著進展,但與美國和歐洲相比,其在基因編輯、mRNA技術等前沿領域仍需加大投入。此外,創新藥物的市場滲透率(2021年僅佔全球3%,與美國約45%相比仍有顯著差距)與國際市場認證門檻,仍是亟待突破的瓶頸。然而,透過政策支持(如「藥物審評科學行動計劃」)、技術升級與國際合作,中國正逐步奠定其在全球藥物創新生態系統中的關鍵地位。
面對基因編輯與mRNA技術的競爭,香港企業應如何把握中國創新藥物生態系統的機遇?
參考資料
- NMPA 2023年藥物審評報告 (詳細介紹了2023年中國創新藥審評情況)
- FDA 2023年創新藥物批准情況 (匯總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批准的新藥清單)
- EMA 2024年新藥審批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