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突破二維材料技術:強韌兼備推動電子光子發展

理大突破二維材料技術:強韌兼備推動電子光子發展

Table Of Contents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二維材料——一種僅有原子層厚度的超薄物質——被視為電子及光子領域的未來之星。然而,其易碎特性一直限制了廣泛應用。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應用物理學系研究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突破,開發出一項創新方法,僅透過扭轉二維材料的雙層結構,便能在不犧牲強度的前提下大幅提升韌性。這項技術不僅超越傳統斷裂力學的限制,更為柔性電子、能源轉換及量子科技等領域開闢了廣闊潛力。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自然材料》,引起全球學術界及業界的高度關注。這項發明同時彰顯了香港在創科領域的領先地位,為本地科研注入新動力。團隊預計,隨着製造技術的成熟,新一代智能材料將帶來深遠影響,改變我們對電子產品的想像。

理大研究團隊開發創新二維材料技術,強度與韌性兼備。
理大研究團隊開發創新二維材料技術,強度與韌性兼備。

挑戰傳統:二維材料的強韌難題

二維材料以高強度著稱,但其易碎特性導致斷裂幾乎不可逆轉,這大大限制了其在高功率裝置、柔性電子產品及穿戴式裝置等領域的應用。過去,工程界常透過引入缺陷(如空位或晶界)來提升材料韌性,但此舉往往犧牲了電氣性能,因為這些缺陷會干擾電子的流動,導致效能下降,機械耐用性與電子效能難以兼得。如何在不影響固有特性的前提下,讓二維材料同時具備強度與韌性,成為全球科研人員的一大挑戰。理大團隊此次的突破,正是針對這一難題提出的創新解決方案。透過連續斷裂扭曲雙層結構,他們成功利用扭轉工程,使材料在斷裂後仍能保持穩定,為工程材料設計帶來全新思路。

創新機制:裂紋自癒合的奧秘

理大應用物理學系趙炯教授帶領的團隊,專注於過渡金屬二硫屬化物(TMD,一類具有獨特電子與光學特性的化合物)如二硫化鉬(MoS₂)及二硫化鎢(WS₂)的研究。這些材料以優異的電子、光學及機械性能聞名,廣泛應用於電子、光電子、能量儲存及生物醫學裝置等領域。團隊發現,透過扭轉二維材料的雙層結構,可創造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斷裂機制。利用原位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他們發現當裂縫擴展時,上下層的晶格錯配(即材料結構中層與層之間的不對稱排列)會形成互鎖的裂紋路徑。更令人驚嘆的是,初次斷裂後,兩層材料的裂紋邊緣會自動重新組合,形成穩定的晶界結構。這種「裂紋自癒合」機制能有效抑制裂紋進一步擴展,同時消耗更多能量,大幅提升材料的韌性。透過調整扭曲結構及角度,更可靈活控制韌性增強的程度,為材料設計提供極高的靈活性。

展望未來:智能材料引領科技革新

趙炯教授對這項研究的意義充滿信心,他表示:「這項突破不僅超越了傳統斷裂力學的框架,更首次揭示了二維材料的自主損傷抑制機制,為設計強韌兼備的新型材料提供了創新途徑。」他進一步指出,研究將扭電子學的概念延伸至機械性能設計,為電子及光子器件的研發帶來全新視角。隨着二維扭曲材料製造技術日趨成熟,下一代智能材料將同時具備卓越的機械性能與獨特的電氣特性。這意味着,無論是柔性電子產品、能源轉換技術,還是量子科技及仿生傳感領域(模仿生物系統的感應技術),都將迎來技術革新的機遇。此外,這項技術亦有望應用於日常生活中,例如更耐用的智能手機屏幕或輕薄高效的能源儲存設備,為我們帶來更優越的科技體驗。

香港創科實力再獲肯定

理大的這項研究不僅在學術界獲得認可,更體現了香港在全球創科舞台上的重要角色。近年來,香港積極推動科研與產業結合,理大作為本地頂尖學府之一,持續在材料科學、電子技術等前沿領域取得突破。團隊的成果亦為本地企業及初創公司提供了合作契機,預計將加速相關技術的商業化進程。這同時與香港政府大力發展智慧城市及數碼轉型的目標相呼應,例如技術可應用於智能交通或醫療設備,為大灣區創科合作注入新動力。可以預見,隨着更多類似研究的湧現,香港將進一步鞏固其作為國際創新中心的地位,吸引更多全球人才及資源匯聚於此。

在家辦公保持協作   視像會議乘時而起

在家辦公保持協作 視像會議乘時而起

[caption id=“attachment_11198” align=“aligncenter” width=“840”] …

了解更多
氣象大數據力助天文台精確預報天氣

氣象大數據力助天文台精確預報天氣

微氣候監測分析到市區氣溫會受地形、建築物座向及維多利亞港內風向風速影響。(圖片來源: 香港天文台) 自主科技 除夕元旦突然寒潮來襲,氣溫驟降,天文台早於個多星期已通知傳媒,廣泛報導讓市民及早預備。強 …

了解更多
量子電腦實用年代  物料發現創造價值

量子電腦實用年代 物料發現創造價值

**[新科技速遞] [科思創 Covestro] [Honeywell] [量子電腦] [Quantum] ** Covestro行政總裁Markus Steilemann:量子運算能為化工研究帶來 …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