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創新|  中港大學推醫工結合   臨床醫療助培養人手

醫療創新| 中港大學推醫工結合 臨床醫療助培養人手

Table Of Contents
理大與中山大學簽署諒解備忘錄
理大與中山大學簽署諒解備忘錄,推動醫工交叉教研合作,透過雙學位形式培育醫療人才,包括新一代醫生。

[醫療創新]** **

特首剛發表的《施政報告》,支持本地大學籌建第三間醫學院,政府隨即成立籌備工作組,而本港有意成立醫學院的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是其中一家。本港成立的第三家醫學院將可能採用第二學位形式,將來學生完成首個學位後即可進入醫學院進修,強調「醫工結合」。

近年,工程和AI對醫學影響愈來愈大,尤其診斷和外科微創手術突飛猛進,原來「醫工結合」內容早已遠超外科和診斷,還包括AI和早期篩檢技術。

最近理大與中山大學簽署諒解備忘錄,推動醫工交叉教研合作,培育醫學專業人才、發展醫學課程、設聯合實驗室及交流。今次合作的最大亮點,期望將來結合內地臨床醫療資源,除以繼續培養醫學人才,也加快臨床轉化。

其實中山醫學院在基礎和臨床醫學方面,一向歷史悠久,早於1866年成立迄今已有158年了;中山醫學院共設有10家教學醫院,每年病人超過2千萬,並執行了100多萬次手術,以全英文授課,與全球醫療接軌,其五年制醫學學士課程更已獲醫管局認可。

雖然,政府在北部都會區已預留土地,計畫興建教學醫院,相較國內臨床資源,仍是相形見絀。中山大學亦在本地發展招生,位於科學園的香港高等研究院已啟用,成為內地大學首家在港直接招收博士及碩士生的研究機構,三年後更將招收本科生。

理大的康復治療科學系設解剖實驗室研究人體結構
理大的康復治療科學系設解剖實驗室研究人體結構,配合中山醫學院臨床資源,學生可在國際化環境中獲得培訓。

醫工結合蓄勢待發

中山醫學院院長匡銘教授介紹,與理大合作最有利的條件是在於共用資源,加強醫工研究;中山醫學院已經與多家院校合作,包括加大柏克萊建立機械人手術培訓中心,亦利用眼科大模型作預測診斷,篩選嚴重個案。

匡銘指,中港醫療人才都很大缺口,預測檢測潛力巨大。AI早期篩檢是大勢所趨,中國擁有豐富的醫療數據及影像,配合標籤和機器學習,再結合檢測設備和試劑,可大大加快頑疾的早期發現,減輕前線負擔。

「『醫工結合』加快早期檢篩,及早發現病症,早診斷早治療,就可提高病人生存率,改善治療的生活質素。」匡銘說:「今屆兩個諾貝爾獎頒發予AI研究,足見影響力愈來愈大,大模型AI的輔診準確率甚至比人類更高,AI和工程技術結合,醫療體系正蓄勢待發。」

中山醫學院院長匡銘教授
中山醫學院院長匡銘教授:『醫工結合』加快早期檢篩,及早發現病症,早診斷早治療,就可提高病人生存率,改善治療的生活質素。

雙學位加強協作

中山醫學院正探討4+4的雙學位模式,前4年理大培養,掌握工程科目,後4年在中山醫學院接受國際化培訓,並獲得兩地執業資格。

匡銘指,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院與中山有協同效應。理大培育過超過五萬名醫療行業專才,從醫療化驗、醫療影像、放射治療、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護理、眼科視光、義肢矯形、言語治療等,雙方在醫工結合有協作空間。

理大有多項藥物研發,包括「化學生物學及藥物研發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多項研發成果,曾開發多項新藥。香港首款獲FDA批准的臨床癌病藥物BCT-100,就是理大實驗室參與首階段研發的成果。迄今,理大已參與3種FDA批准的臨床癌症新藥,近年在抗藥性研究方面亦取得進展,破解「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等抗藥性問題,合作將加快臨床轉化。

匡銘說,理大在醫療遠程監察、篩檢診斷和AI方面有不少研究,合作培養人才可加快未來臨床轉化,回應香港和大灣區地區的醫療需求,甚至造福整個中國病患。

數碼港新建創客空間  推動開發5G及IoT方案

數碼港新建創客空間 推動開發5G及IoT方案

**[智慧城市] [Microsoft][數碼港Cyberport] [5G] [IoT] ** 香港數碼港行政總裁任景信:數碼港其中一個目標是透過促進初創與知名科技公司合作,提升初創公司的競爭力, …

了解更多
外賣平台再添競爭  Eats365推新業務模式

外賣平台再添競爭 Eats365推新業務模式

**[眾創時代] [POS] [Eats365][外賣平台]** Eats365商務總監黃汝灝(左)及Eats365 行政總裁李維聰,以開發蘋果iPad 餐飲POS系統打入市場。 **眾創時代** …

了解更多
華潤創業設科研設備   助港創科打入大灣區

華潤創業設科研設備 助港創科打入大灣區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恆(後排中)、香港科技園主席查毅超(後排右)、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部長蔣建湘(後排左)見證下,香港科技園行政總裁黃克強(前排右)與華潤(集團)助理總經理陳 …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