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大數據力助天文台精確預報天氣

氣象大數據力助天文台精確預報天氣

Table Of Contents
香港天文台

微氣候監測分析到市區氣溫會受地形、建築物座向及維多利亞港內風向風速影響。(圖片來源: 香港天文台)

自主科技

除夕元旦突然寒潮來襲,氣溫驟降,天文台早於個多星期已通知傳媒,廣泛報導讓市民及早預備。強烈寒潮發生頻率雖然低,但一旦發生便有機會對生命健康構成嚴重威脅。換作古時只有觀象授時,即使透過觀星天象確定二十四節氣,亦未必能預測未來一週天氣變化。香港的天文台早已透過衛星雷達,擷取海量大數據,聯繫天氣及其影響,協助天氣預報員評估寒潮、熱帶氣旋等,加上人工智能系統的分析,解決訊息超載的問題,觸類旁通,為本港天氣作出精準的預報。

香港天文台

現時香港天文台每天要處理的數據量高達20 TB,氣象數據並非人力能夠處理。(圖片來源: 香港天文台)

天氣的數據不勝枚舉,香港天文台科學主任(預報系統)何俊傑在近日創新科技嘉年華(InnoCarnival 2020​)當中分享天文台的大數據應用。他指出現時香港天文台每天要處理的數據量高達20 TB,單是天文台以數值預報模式預測幾日內的天氣變化,或臨近預報模式預測幾小時內天氣預報的數據已佔15 TB,可見氣象數據並非人力能夠處理。何俊傑表示,天文台的大數據由衛星及雷達所提供,透過電腦將觀察資料以各種物理公式運算得出,以自家研發的專家系統支援預報中心同事進行天氣分析及監察。此專家系統「智能氣象監察助理」(Intelligent Meteorological Monitoring Assistant)簡稱IMMA,蒐集巨量的天氣數據後,經過推理引擎及訊息產生器整理綜合自動處理,透過原先設定的規則,提示預報員於當時預報或警告可能出現的天氣情況,效果立竿見影。

IMMA

智能氣象監察助理(IMMA)協助天文台預報人員,有效地將實時數據進行人工智能分析。(圖片來源: 香港天文台)

科學主任表示,過往要預報天氣情況,往往倚賴不同政府部門、公用事業以及保險公司的報告,以及傳媒報導的水浸、樹塌報告,從而綜合天氣概況。他指出,每遇到嚴重的颱風過後,便會發放問卷到以上部門獲知相關損失理賠,從而基於影響作出評估惡劣天氣的嚴重程度。IMMA則透過實時資料,例如根據消防局等政府應急部門處理樹塌需要斬樹等事故報告,再加上電台對於交通大擠塞的報導的媒體交通資料、天氣及交通照片,透過抽取關鍵字詞及座標化以人工智能處理語言分析,例如塞車由某地點為「龍尾」等字眼,從而將地點轉化成座標,將之加入在GIS系統當中。IMMA處理量龐大,每分鐘處理超過650,000個數據點;以每分鐘運算一次來計算,每次需時約8秒的時間。科學主任表示大數據更會由各種系統綜合而成,他以2017年颱風天鴿的天氣情況為例,按當時水浸情況的相片疊加雨量數據,顯示水浸並非由降雨造成,而是風暴潮將海水推到岸邊令水位上升,從而得知水浸的真正原因。

物聯網及社會媒體發揮集腋成裘力量

此外,本地天文台亦早已應用物聯網(IoT)監察城市微氣候(Urban Microclimates),從城市熱島廓線簡圖(Sketch of an Urban Heat-Island Profile)得知市中心及及城市住宅的傍晚溫度,比郊野或郊區住宅較高。透過來自各區由Arduino控制器建立的自動天氣監測站,以不同節點從遠距低功耗的LoRa通訊協定將產品與物聯網(IoT)連線,擷取當中所得數據經過處理後,發佈到雲端平台或研究智慧城市綜合天氣監測。例如微氣候監測結果分析後顯示,市區氣溫會受地形、建築物座向及維多利亞港內風向風速影響。科學主任預期此計劃日後可以將市區細分至街道,監察更精密的仔細變化。

arduino

透過來自各區由Arduino控制器建立的自動天氣監測站 (圖片來源: 香港天文台)

天氣預測並非純單靠官方系統所擷取,面對社會媒體(Social Media)及數據傳輸的發達,由市民提供的資料令天氣數據可更立體呈現。自2011年起已展開「社區天氣觀測計劃」開放予市民提供各種相片或影片,將18區的天氣情況反映給天文台作為統計研究及教育用途,例如颱風山竹肆虐本港,天文台將蒐集超過二千幀的照片及影片,製作成「山竹風暴破壞互動地圖」,並在地理資訊系統網頁顯示,2019年所收到的天氣報告或觀測數目已超過65,000。

面對氣象大數據幾何級的增長,科學主任何俊傑表示仍然面對各種嚴峻挑戰。由於衛星及雷達提供的大數據每分每秒增長,亟需完善的數據傳輸。過往使用專用電訊網絡處理有流量限制,現時測試數據在雲端完成分析運算後才進行傳輸,冀數據量變小後傳輸能確保傳輸速度。此外,過往天文台沿用的電腦預測天氣圖較為學術化,現時亦積極減少晦澀難明的地理符號,設計直觀的動畫顯示,方便市民瀏覽及了解箇中意思。除此以外,他亦指出由市民提供的資料的品質,亦需要經過嚴密篩選,過往曾經需要經過比對後發現公眾有提供假數據,故此仍要分辨資料的真確性。

自由工作者配對  平台成逆市奇葩

自由工作者配對 平台成逆市奇葩

**[眾創時代][iDendron港大培育計畫] [Freehunter]** Freehunter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鄭康桁表示,iDendron提供多項支援給初創企業 **眾創時代** 新冠肺炎 …

了解更多
中信國際轉碼轉電訊CPC  支援OpenRice數碼轉型

中信國際轉碼轉電訊CPC 支援OpenRice數碼轉型

(左至右) 中信國際電訊CPC產品開發及管理部高級副總裁藍泰來、OpenRice行政總裁邱桂雄及中信國際電訊CPC首席信息及創新總裁鄺偉基認為訊息安全在數碼轉型旅程日益重要。 **數碼轉型** …

了解更多
分享資訊及促進協作 提升港網絡安全水平

分享資訊及促進協作 提升港網絡安全水平

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及HKIRC 聯合舉行Cybersec Infohub啟動儀式,圖為政府資訊科技總監林偉喬(中右)、HKIRC 主席陳細明(中左)、助理政府資訊科技總監(網絡安全及數碼個人身 …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