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子同裳

與子同裳

Table Of Contents

《刺針》(The Lancet)期刊上的新冠病毒COVID-19的共享區域,匯集全球的研究成果,部分論文並已具中文翻譯

電腦J****手記

新冠狀病毒後,各地送贈中國物資,日本送來的醫療保護衣包裝上,寫上中國《詩經》一句「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出自「國風.秦風.無衣」。

有人以「無衣」為沒衣服,或者貧窮;「無衣」乃秦王誓師出征所作,表現同仇敵愾,團結一致;古代戰士的戰袍都放家,上陣才被上;「衣」指戰袍,可能較為妥當;直譯是「你還不披上戰袍?讓大家穿上一樣的軍服」,出征之前共勉詩歌。

日本人以中國的詩經,展現一衣帶水的鄰邦,以贈衣互勉抗疫,傳為佳話。中國爆發疫症,全球科學家也共同研究,開發新藥和檢測方法;病毒既不認國界,研究也無分畛域。

2月17日在《刺針》(The Lancet)期刊上發表一篇文章,包括香港理工大學張綽芝博士和多位澳門大學學者,談及國內學者以英文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論文,語文的障礙導致國內同行,無法及時獲得最新研究進展,引起國內媒體擔憂。

中國學者在多份具影響力期刊上,發表多篇新冠病毒COVID-19論文,不少更與歐洲著名傳染學學者發表。《自然》期刊上,截至一月底超過54篇論文發表,不少來自中國科學家手筆。相對而言,國內中文發表論文數量少得多,《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和《中國知識資源總庫》同期發表有關論文,不足一半(截至2月3日不足23篇)。

一月底,中國科技部發表聲明,要求科技攻關專案承擔單位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戰勝疫情中;疫情防控任務完成之前,不應將精力放在論文發表上。

上述學者在《刺針》文章,提出英文發表臨床研究,實有助加強中國科學家和世界各地知識交流,而且希望研究人員通過翻譯,向中國醫療人員發佈COVID-19疫情的第一手發現。

國內甚至有批評,指學者短時期內在國際頂級刊物,發表多篇英文論文,似有只重搶時間發表科研成果、未有專注本職工作之嫌,甚至有人以為學者只為學術影響力,為未來職稱、職級鋪路,才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國際學術交流以共通平台發表,國際學者才獲得足充數據和資料,互相砥礪求證,推動相關研究,研究成果才經得起考驗,能夠實際應用。結論不應要求學者中文發表論文,反而是加快媒體翻譯速度。

論文引起國際關注,真理才愈辯愈明,經國際醫學界的嚴格批評檢視,才備公信力。本報刊登之資料,多出自《刺針》、《細胞》、《自然》、《新英倫醫學雜誌》,獲專家學者認同,經同行專家嚴格批評,才轉譯見報。

疫情分秒必爭,此正醫學界集思廣益,並肩抗痰關鍵時刻。如何教國際醫學界讀懂中文,就拜托科技部袞袞諸公了。

「圍堵」與「紓解」

「圍堵」與「紓解」

抗疫化整為零以後,必須靠民間智慧,新加坡政府通過淡馬錫基金向市民免費派發血氧計,並解釋「隱形缺氧」可能致命。 電腦J手記 香港經歷了超現實的一周,不少被確診患者不能入院,居家等候治療隔離數以萬計,有 …

了解更多
Visa新技術支援AI   貿易戰支付有危有機

Visa新技術支援AI 貿易戰支付有危有機

[Visa][AI][FinTech] 全球支付行業正經歷快速轉型,電子錢包(如支付寶、PayMe、微信支付)、快速支付系統(如香港的轉數快 FPS)及穩定幣等虛擬貨幣的普及,正改變消費者行為和商戶 …

了解更多
冠狀病毒新藥臨床   生物信息潛力無限

冠狀病毒新藥臨床 生物信息潛力無限

中文大學蘇漢昌教授和他的團隊,以生物信息學比較精神病及藥物的表達圖譜,分析藥物潛在效用 眾創時代 研究結果顯示,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引起的總體死亡率為2.3%;受災最嚴重的湖北省,死亡率 …

了解更多